最近半个月以来,一直想把最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但是一直不知道如何下笔,以至于很多情绪的东西郁结于心,难以入眠。刚刚看了昨晚刷屏朋友圈的视频《四月之声》,原本似乎已经被压制到平静的情绪瞬间汹涌起来,于是就随便写写吧。
从小区首次封闭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封控层层升级,从最开始的仅小区大门封闭,可以在小区内闲逛,到后来的不建议不允许下楼,每天下楼只能做三件事儿,核酸、倒垃圾、拿快递。再到昨天晚些时候,对部分楼栋每户上了封条。不知道后续还会有什么措施。在整个过程中,日常用品从来没有好买过,从最开始的各大买菜平台上定时抢菜,到后来的社区团购,再到现在社区不时投喂。目前各项物资虽然说不上缺乏,但也说不上丰富。至于说核酸检测,目前也基本上是1~2天就要做一次,到现在为止,已经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核酸检测了。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看到、听到各种乱象:护士因为突发哮喘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无奈离世;全国各种支援物资无法得到有效的分配、被变卖,导致部分部分居民缺吃少穿;发放到居民手中的物资质量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人因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而和亲人阴阳两隔;各种阳性患者没有被及时转移到方舱而引发社区聚集传播;被作为方舱的建筑设施由于没有竣工导致根本无法正常居住。各种向上反馈的渠道都失效了,所以究竟封控还要多久?
在这次封控之前,每次下班打车回家,我都会和司机师傅聊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是本地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少人甚至没有固定的居所。这样的底层人有太多太多了,这次封控政策,真不知道他们的处境怎么样。
一直以来,对于清零与共存,我是无感的。最近看到的种种乱象,我发现,感染病毒不一定会死,但是缺吃少穿,各种急症重症那真的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我们真的一定要不管不顾,不考虑现状地执行清零政策么?为了执行这个政策,我们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人命、经济、各种各样的连带损失如何计算?我们真的有认真的、专业的、独立的评估过我们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么?
最近看到一些报道,说我们当前执行的清零政策与国外的策略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成为了东西方文明、政治制度的竞争,我在想,这种防疫政策难道不是根据当前的现状而采取的科学的应对措施么?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这件事情与东西方的竞争有什么关系呢?当一种政策成为政治正确,在所有向上反馈渠道都阻塞之后,如何适时调整公共卫生政策呢?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谁来保证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不变形呢?
从周围人的反应来看,当前的这种Omicron变种,似乎并不会造成很大的致死率,在一定的疫苗接种率下,配合一定的隔离措施,并不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可是在上海封闭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由于不合理的管控措施造成的伤亡和各项损失已经远远超出了病毒本身造成的损失和伤亡。所以,当前的这种措施真的是最合理的措施吗?
在家禁足的这段时间里,看到了物资投放的各种问题,有些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物资或者压根没有的到物资,而有些人得到的物资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这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了几十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各种人间惨剧,也让我感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可怕。其实一直以来质量不过关的商品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立足之地,但是随着封控政策的升级,市场调节与供需关系被打破,所有生活必须品与各种产品的流动都统一由政府统一协调,而由于权利寻租的原因,导致这些产品充斥在各种投放的物资中,另外,政府无论多么高效(事实上,由人组成的各种组织在没有外部监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高效的),都不可能满足大众各种基本需求的,更别提各种个性化的需求,因为每个人的基本状况是不同的。所以,单纯的计划经济是永远不可能大众过上更好的生活的。
当然在家的这段时间,也并不是只有坏事,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想说说让我感觉暖心的各种事情。在封控的一开始,由于通知非常临时,并且当时说很快就会解封,所以很多家里并没有准备充足的物资,导致在封控了几天后,部分人缺吃少喝,而那时,支援物资几乎没有到位。当时小区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支援群,团购群,大家在群内,不仅一起团购各种生活必须品,经常还有人发各种求助信息,大到各种应急药品,小到各种葱姜蒜。每每有这种求助信息,群里的大家都会一起想办法,一起帮忙。住在一栋楼的各家人也建立了楼道群,大家信息共享、相互帮助。由于政府发放的各种物资并不能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所以大家也就经常在群里相互分享自己家里多余的东西,以物易物。在此次疫情之前,大家并不认识,即使是邻居也少有交集,而这次,因为疫情,大家似乎也熟络起来,就好像回到了以前的弄堂一样。这是疫情的灰暗之中的一抹亮色。
最后的最后,我还想说,其实经历了这一个多月的封控,其实大家已经非常疲惫了,无论是医生、护士、各种志愿者,还是我们每个人,希望能够按照当前的形势,重新审视当前的公共卫生政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外行指导内行了。